门诊统筹带来的五大变化
对市场来说,门诊统筹的全面铺开将在未来几年不仅对药品零售市场带来挑战,也对医疗服务市场带来明显的改变。
中国的医保个人账户储蓄特性虽然符合文化特点,但其实在门诊支出上,并没有保险的保障功能,只是用户在支出自己历年的账户余额。
一旦用户出现较高的医疗费用,需要长期服药和治疗,甚至包括一些自费药和项目,医保储蓄账户很难支持。改为门诊统筹后,医保报销的部分中50%以上将由统筹资金支付,门诊共济的保障属性才真正凸显了出来。
不过,门诊统筹改变了原先门诊的支付政策,对市场带来了明显的影响。门诊统筹对医疗机构总体是利好,但对基层医疗是利弊参半,而对药品零售市场则将带来三大改变:院边店将日益发达、OTC向院内回流和社区店转型决定药店成败。
第一,医院门诊是最大的获利方。
虽然药品收入占比上,一二三级医院已经明显趋同,都在24%左右。但在药品种类和可及性方面,三级医院是最为全面的,其也将获得最大增量。
当然,如果病人仅仅为了配药去医院会增加药占比,但医院早已摸索出增加检查和服务收入来做大分母的方法,在2013年到2021年之间,三级医院的服务收入占比增长比较明显,增加了5个百分点至36%。而同期的检查收入则增加了1.5个百分点,至12%。
第二,基层医疗利弊参半。
从所有基层机构的收入结构来看,在2015年到2021年之间核心的变化都是:对补贴的依赖越来越大,门诊收入占比萎缩比较明显。
最依赖补助的是乡镇卫生院,2021年补助占收入比例达到了53%。门诊和住院分别占28%和19%。对比乡镇卫生院2015年和2021年的收入结构变化发现,补贴占比增加而住院占比下跌。
村卫生室的补助和其他收入占比达到48%,社区卫生机构为43%,两者都是基层中补贴重要性比较高的。这两类机构都是以门诊为核心,门诊占收入比例分别为52%和53%。2021年和2015年相比的变化趋势都是补贴重要性增加,只是程度有所差异。
村卫生室在门诊上萎缩明显,所以更依赖补贴,门诊占收入比例比2015年下跌了17个百分点。而社区卫生机构门诊占比略下降了3个百分点,住院萎缩了2个百分点,这些部分都由补贴来弥补。
随着门诊统筹的展开,基层都将获得一定的增量。但近6年来的持续门诊占比下跌主要是被上级医院虹吸,这一趋势很难扭转。而且基层的药品可及性一直非常有限,虽然近年来医联体的推开带动了基层药品目录的扩张,但这主要集中在城市社区医疗机构,乡镇医疗机构在门诊统筹上获得的增量将相对有限。
第三,院边店是院外零售市场的主要得益方。
处方药销售对药店的专业能力要求较高,很多药店连专职的药师都很匮乏,这样的药店显然没有能力再获得医保覆盖。而且,从日本的实践来看,处方主要流向院边店。
随着部分药店能获取门诊统筹的医保额度,与医院之间有着强利益关系的院边店将获得更多。虽然院边店会获得持续增长,但竞争也将白热化,主要依赖与院内的关系和利益。不过,院边店的单店营收虽然较高,但由于要保证院内的利益,毛利会较低,很难有利润。
第四,OTC向院内回流。
原先个帐较为充裕的情况下,OTC是药店销售的主力产品。但随着个帐减少,用户更愿意使用统筹资金购买OTC药品。
虽然很多药店已经拿到了门诊统筹的额度,但是用统筹资金的额度必须是来自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的处方,而病人要获取这样的处方就必须前往医院或基层医疗机构,处方的调剂很容易就被医疗机构截流进入到医疗机构自身的药房。
因此,OTC的销售将会有一部分从院外转回院内,这无论是对药企还是对零售药店,都带来了明显的挑战。
第五,社区店转型决定零售药店成败。
由于长期依赖医保导流和面向老年人的定位,依靠话术引诱购买高毛利产品的模式并不是有效留住客户的方法。
另一方面,面向中青年人的各类健康产品、食品等的销售能力又非常匮乏,特别是在店面设计和营销的专业能力上没有体系化的培训,导致员工流失率较高。
OTC和非药品虽然不像处方药那样需要高度专业化的服务,但毕竟与健康相关的产品仍有着使用指导的需求,以及用户反馈再调整产品使用的需求。这对药店服务人员的专业化仍有着明确的要求,但目前看不到任何药店能做到真正的专业化。
这其中的原因固然是现有模式不需要专业化,也有成本考虑,由于来自医保的收入占到40%,且无需提供真正的服务,药店对提高成本的任何改进没有迫切需求。
但是,由于医保个帐的减少和对药店的监管强化,特别是药店监管与院内一致性,除了院边店,大部分零售药店将越来越减少对医保的依赖,日趋向大健康方向发展。因此,社区店能否转型成功将考验药店的发展前景,而社区店的成功主要取决于对产品的选择和销售能力。
小结
因此,随着门诊统筹的推开,医院是最大的获利方,院边店虽然能够做大,但毛利极低,在缺乏药师调剂费的前提下,商业模式始终面临压力。有服务能力和选品能力的零售药店将脱颖而出,成为零售药店市场主要的竞争者。(来源于米内网)